微博十年又有大事发生,抗疫之战成了2020年最难忘的记忆。尽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但是在中国,因为国人的众志成城,已经进入到有序恢复生活生产的时期。这场伟大的战役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发起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作为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首家试点基地,微博、新浪作为首批记忆库资源建设的共同参与者,将全景呈现疫情发生以来的数字化记忆。
信息数字化记忆开始启航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记录历史都特别重视,史官也是历朝历代中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岗位,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记忆的新载体,客观反映着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构成历史的重要一部分。
但是关于互联网数据的保存,却并非是真的如很多互联网公司所宣称的那种终身免费,因为这种终身,还要考虑到公司本身的寿命和业务的存活周期。在过去的几年中,网盘、相册、博客、邮箱等内容载体一家一家的关闭,让我们的很多互联网记录从此湮灭。
不过从去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微博及新浪相关数据成为首批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共建主体。也就是说,微博上网民的喜怒哀乐,大事讨论,热点轮换,也成为了国家图书馆记录信息化历史的一部分。
今年的中国抗疫,从现在看来,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大事,即便是在中国千百年历史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人们最终战胜了疫情,更快速地恢复生产生活之中,从历史来看,是一场壮举,横向从全球来看,是一面旗帜和标杆,完整记录全民抗“疫”的真实情境,客观反映中国模式的时代价值就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微博在这场抗疫之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每天有2亿用户在微博了解疫情相关内容,疫情期间滚动的热点事件,也伴随着疫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真实记录着大家的生活。
同时通过微博独有的社交媒体属性进行着扩散和讨论,更多疫情的信息被真实迅捷地披露,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微博获得了救助。特别是全网率先上线的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将肺炎救助在线制度化。
微博和武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浪互助、雷火救援队等紧密合作,先后投入900多人,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求助信息收集、审核、整理、上报。截止3月14日,微博平台累计收到上万条求助,排重并核实后向政府报送超过3000条信息,多位患者发博反馈救助得到解决,这些都是值得被铭记的事情。
微博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
有网友评论说,“微博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这个国家真正不能缺少公共信息平台。可能是中国互联网的所谓web 2.0时代留给后世的唯一有巨大公共性价值的遗产。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作为技术驱动的产物,却不盲信技术理性,坚守基本的人文精神,自始至终保持鲜明的公共文化属性。”
这一点如果你和一味追求点击和阅读的信息流平台相比较,可以说是高下立判。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娱乐信息、搞笑故事之外,对于公共事件的讨论也需要一个平台来承载,所以我们不能失去微博这个公共讨论的阵地。这一点,我想几乎所有网民经此一“疫”后,都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
在这场疫情之中,微博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全面和立体的,首先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从最早的神秘肺炎争议,到后来的疫情爆发,再到#武汉封城#,全国抗疫,每一个时间节点,微博都清晰地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和人们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比如对于吹哨人的看法、对于写论文专家高福的看法、对于一些#武汉日记#的看法,人们都在这个特殊时期经历了很多的巨大冲击和心态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人们随着对整个事件的不断了解,而走过的心路历程,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也有着很多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
从疫情的记录来看,截止3月31日,6800万+微博用户累计发布9.6亿条疫情相关内容,涵盖了这场疫情之中每个人经历的方方面面的挑战,这里有政府的官方通知,有媒体的深度报道,有医院的求助信息,也有普通人封闭在家的喜怒哀乐。
此外,新浪新闻app 实时疫情地图在疫情期间高效服务用户,截至3月31日,累计被查看超过27.5亿次,超过3200万人将疫情地图分享到微博等社交平台。四项疫情服务功能:小区病患查询、病患同程查询、门诊查询、疫情提醒累计为超过6800万用户提供服务,凸显出新浪跨平台的联动能力。在公益方面,截至3月31日,超过200万人通过@微公益 平台捐款超5400万元,5.3万名医生参与在线义诊,170万人次受益,450+家企业捐出超101亿元款物并通过微博公示,7200万人主动传播公益信息,被阅读375亿次。
作为公共的信息平台,微博还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辟谣任务,截至3月31日,累计有效标记和处置不实信息10000+条,处置账号600+个。@微博辟谣 每日发布辟谣信息汇总,通过@微博小秘书 私信触达全站用户,#微博辟谣#话题总阅读数超80亿,讨论超550万。这些对于谣言的澄清,舆情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互动、援助+服务”,构成了微博在疫情中的全景图,体现出了数字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与友爱。或许没有微博,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声音,不会具有振聋发聩的声响。或许丧失这个公共讨论的平台,不会看到疫情的困难面前,有这么多温暖的光亮,让陌生人之间也能相互鼓舞,让这个残酷的冬天显得不那么寒冷。
记录时代的人物悲欢
在重大的事件之外,我想记录小人物的时代悲欢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管是一线医护群体的抗战,还是雷神山建筑工人的努力,或者是全国人民的乐观,如果不是因为有微博的记录,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看得这么清楚和全面。很多小事,因为大家的关注和推动而变成大事。很多问题,因为大家的关注和推动而实现了改善和解决。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人民的乐观,也看到了他们对奉献者的尊重,更看到了他们对很多岗位的监督,让不少错误的决策和执行抗议悬崖勒马,这是社交媒体平台独特的力量。更多小人物得到了重视、更多的医护人员得到了重视、更多的物资也得到了最优解的匹配。
疫情期间,微博与医院、医务人员、政务机构、各地媒体保持24小时紧密沟通、核实信息、对接服务。疫情期间,251座城市的557家医院在微博发布救助信息,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援下,打通物资求助信息传递“生命线”,而这些也都将被记录在中国战“疫”——covid-19记忆库里。
这是多么立体的景象,可能远超历史的记录,我想再好的史官也不可能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感受和体验,有每个人创造的历史,我觉得只有这样记录才更加丰富和真实。目前这些关键信息和热点已经开始逐步在国图进行建档和保存,相信在后人看来,这将会是一段与众不同的历史,是一段不会忽略每个人努力和情感的历史,是真正地可以体现出科技和人性温暖的历史。
有微博用户总结说:“微博因为特有的开放、互动、多层传播等特点,在这种涉及到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中,可以最大化动员社会力量,在信息收集、信息分发、信息触达的全流程中扮演核心枢纽作用。”我觉得这个说法非常的精准,也希望微博能够继续陪伴国人走向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