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沽酒客按: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图片抱歉
民间小吃来自民间,有家传,有师承,也有的是一群平民百姓的智慧结晶。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我从来不认为好吃是什么坏事。我也对好吃懒做这个成语不以为然。因为在我的很多印象当中,好吃的人,普遍比较勤快,比较讲究,比较愿意去探索新生事物。而且他们的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强。
这一类人,一般对生活的态度都是积极乐观的,不仅好吃,而是愿意自己动手。特别是男人,抛开专业的厨师。私下爱做菜的男人,十个有八个都是非常能干有爱心的人。
今天我突然想给大家聊聊,早些年泸州泸县的一些特产小吃,如今都被人遗忘了,当年可是脍炙人口,不仅仅在泸州有名,还远销四方。虽然商品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在运营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无法估计的问题,但是这些其实都是技术性可以解决的,今天我们不讨论商业模式,来回忆一下这些泸地本土小吃,不知道能否勾起你的些许回忆。
三松
“三松”,即鸡松、鱼松、猪肉松。
泸县“三松”制作,始于清末,是姜心源在县属之得胜乡(今属于镇了)、濑溪河畔之瓦厂(地名,即后泸县光明食品厂所在地,此厂不知道还在不在)独家经营的特产。
清朝光绪年间,曾任慈禧太后御厨的姜心源来到泸县得胜乡瓦厂,自办食品加工作坊,按照清朝官廷配方,以鲜鱼、鲜鸡肉、上等精瘦肉为原料,削去鱼头,鸡头鸡脚、皮、骨、肥肉、筋等,配以各种高级佐料,精心加工,烘制而成。
具有纤维酥松,入口化渣,回味悠长,易于消化等特点。当时所产的“三松”罐头中,以鱼松最佳,内香味浓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三松”均为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食品,不仅适合各层次消费者佐餐需求,更是老人儿童保健和旅游馈赠亲友、宴席、食堂做菜之佳品。用时不需蒸煮,从包装取出即可食用,是最理想的快餐食品。
解放后,还从上海福建聘高级技师来泸,传授上海型肉松和福建型肉松技术。按照两地佐料传统配方,选用上等精瘦内和名贵海产品作原料采取两地特有的生产工艺,精心加工成不同风味的产品。
其中尤以福建型肉松鲜味更浓。后来因历史原因,泸县“三松“曾较长时间停止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乡镇企业及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泸县光明食品厂、泸县食品公司肉食品加工厂和泸县食品公司石洞肉食品厂等,又聘请师傅,按照官延配方,生产出保持原有色、香、味风味的《宫廷牌》肉松、鱼松。
其中,泸县供销社光明食品厂生产的鱼松,荣获1985年四川省供销系统优良产品奖。八九十年代泸县传统官廷型鱼松,福建型肉松和上海型肉松,不仅销售省内,还远销北京、天津及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供不成求。
可惜后来则突然销声匿迹,不知所踪。今天你们吃的肉松面包,跟那个比起来差好多。
特兴“罗沙米”
罗沙米,是泸县特兴乡罗沙坪村(今天特兴镇)的特产。其米洁白油,滋润清香,回甜可口,驰名川东南一带。清朝光绪年间,曾被官府列为贡品,故文有“贡米”之称。
罗沙坪具有地勢向阳光照长、水源足、土质黑油沙、大田浅泥脚等种水稻的优越自然条件。罗沙米是采用“小自谷”、“油条谷”、“二茅香”等富于糯性的稻种,精心栽培,严格收晒,以特有传统工艺加工而成。全村种植面积约千亩。解放前年产30万斤左右。建国后也曾一度辉煌,如今据说还有,但是笔者没怎么见过了,小时候吃过,真是只吃米饭不用饭菜都可以吃两碗啊!
《烟霞阁牌》柑桔醋
《烟霞阁牌》柑桔醋,是泸县又一名优食品,是原来柑之乡云锦区(今日云锦镇)供销社酿造厂创制的新产品。
五十年代,云锦区供销社酿造厂还是一个生产豆油、豆瓣、一般醋的厂家。1967年,厂里尹志君出差山西,从尝到种柿子酿造的酸醋得到启发。回厂后,与职工商量、研究,以柑桔为主要原料,配上少量大米、麦麸和醋药,参照麸醋生产古法,结合现代科学测试,精心酿制成柑桔酷。
这种柑桔醋,呈红棕色,除有一般醋的风味外,还具有酸味醇厚,回味可口,芳香扑鼻,久贮不变等特点。醋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无机盐,既是调未佳品,又有健胃生津、增进食欲、降低血压、清肺止咳、解渴敛汗等效能,对人体的某些疾患,颇有妙用。
1984年11月,四川省供销社为了推广这一新产品的酿造技术,在泸县云锦区举办“柑桔醋培训班”,向来自万县、云阳、三合、乐至、江津、南充、营山、开县、隆昌、内江、永川、苍溪、荣县、安岳、莲溪、射洪、遂宁、荣昌等20余县(市)的酿造人员,传授柑汁醋酿造原理,工艺流程,以及主要原料一一柑桔的保鲜技术。
1985年,云锦区供销社酿造厂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制订了《烟霞阁牌》柑桔醋川泸/89——85泸州市企业标准。其产品经泸州市酿造厂和泸县防疫站化验,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同年7月13日,在泸州市供销系统食品评比会上,荣获商办工业产品优良奖。1986年被定为泸县名优食品。
曾经的《烟霞阁》柑桔醋年产量保持在50万吨左右销往省内各市、县,供不应求。可惜如今又不知道是否还在生产了,品牌价值还是没有得到发挥啊。
玄滩手工精制空心面
泸县玄滩区粮站粮食加工厂生产的手工面,是以精面粉、精盐为原料,采用人工合面、盘条、醒发、拉扯、日晒(或烘干)、切段等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结构松软、根条匀细、能回锅两三次都不断碎、易于消化等特点最适合老弱妇孺用作保健食品。因其呈圆柱形而空心,又称为“灯心面。”还可以当吸管来喝汤,非常有趣。
玄滩手工面历史悠久。相传远在清代雍正年间:当地即有人和面用手工拉扯成细条的湿面,鲜吃。到了宣统年间,发展为用手工拉扯成型后,晒(或烘)成干面贮存,以便携带和随时方便煮食。但其工艺,只有少数人世代相传以作谋生技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初,还颇有些市场。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以上这三个只是众多小吃特产之一。他们的特点都是极具地方特色,又很有创新价值,奈何那个年底,计划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当时的泸州人对品牌意识单薄,对市场营销经验基本为零,后来就慢慢被淡出市场,也不否认还有人在小众的做,可是如今要看到就很难了。
我写这些还是想跟一些看的读者说,如果你是某个有市场和资金实力的人,又想开发有价值的产品,特别是泸州人,真的去了解一下我们的过去,说不定你能挖掘到你想要的商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