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认为泸州的广告公司现在凤毛麟角,为什么呢?因为泸州的广告公司更像是制作和打印单位,创意设计会做的根本不多,文案更是难上加难,这个不能说泸州广告业素质低,而是泸州很多企业不相信本土有好的广告公司,喜欢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还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做广告的意识,没钱和舍不得钱常常让他们忽视这一重要环节。反正我感觉不是太良性。你说泸州有没有好的广告创意,肯定有,是不是本地土产就难说了。但是我翻阅史料,地方文献,发觉泸州并不缺乏宣传意识啊,不信我给你讲讲民国时期的广告见闻。
民国时期的泸州叫泸县,你别看这里是个县,因为水陆的发达,自古就是西南要会,泸州当时所辐射辖管的地方要比现在的泸州还要大的多,当时泸州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热闹,市场竞争也很激烈。那时的市场竞争,除以产品质量、价格合理、服务优良去占领市场外,那就是宣传广告。那时没有电台电视,但宣传广告形式,多种多样,十分有趣,有的沿用至今。
先来看看报纸电影广告:多系较大商号启用,那时收费较高,一般小店铺少有用此种形式图版绘画广告,多系影剧院人物造型,丝绸百货样品,美观大方,吸引力强。
模型样品广告:如时装店模特穿戴造型,饮食店橱窗内摆出各类菜名、份量、价格、颜色等,因消费者有“吃不吃,看旺实”的习惯,就比用菜谱标价效果好。跟现在的吃播如出一辙,不过模型经久耐看,就是中看不能吃,但是能勾起大家的食欲。
而另外一种对联广告,就比较彰显文人气质,而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比如茶馆“扬子江中水,泸阳山上茶”、“客至水已熟,人走茶不凉”、“众友相聚叙佳话,一杯清茶诉衷情”。喝茶本来就是一件很有雅趣的事情,再通过文字把当地人文相融合,真是妙哉。
又如旅店行业则习惯用:“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在家千口好,出门百不难”。衣店:“欢迎东南西北顺客,廉售春夏秋冬时装”。饮食店:“酸甜麻辣可口,曲白香花醉人”。人们一看对联,一目了然,用了民间谚语,常挂口边,用在这里毫无违和感,还让人倍感亲切。
灯笼广告:许多店铺,门前悬挂各式灯笼,精致美观,灯笼上书写简明广告词句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等。
张贴广告:一般店外多贴货讯,店内贴服务情况如“价麻物美,有问必答,百问不烦”等等。现在时代进步了,智能化时代很多用电子屏幕显示了,资讯还是有人看的。
包装广告:商品包装纸、盒上,印上本店招牌名、地址、出售种类、服务项目等,当时多是请当地名家名人书画,非常有传统中文文化韵味,有的包装广告很具书法和绘画欣赏价值,收藏业很不错,不想现在电脑制作,虽然紧扣时代,但是中国特色反而淡化了。所以目前一些复古和中国风的包装是不是特别让你眼前为之一亮,传统文化是很有发掘的意义的。
另外一些口语广告就是属于吆喝类,现在乡镇还有,市区不多见了,此种口语宣传十分普通,贯穿到各个环节。常言道:“种庄稼靠水,做生意靠嘴”。许多店铺从招收学徒就要培训,商品性能、作用、用法:怎样介绍商品、语气、表情等等,都由老板或先生指点。有的店铺设专人在门前或店内从事招呼、宣传讲解。如同今日迎宾导购一般。
独特的喊唱和说唱广告:喊唱多系茶房酒店幺师(又名堂倌)对顾客招呼,茶点菜,算账付款等均高声喊唱,长声吆吆,清脆动听,侻耳清心,使群众相隔数问店铺均能听见,显得生意红火热闹。说唱多系地摊小贩,连说带唱如:“角钱十棵针,谁说不相困;老人公不买针,儿媳妇不欢心”等。是根据商品用途价格等,编成说说唱唱,很能吸引消费者。这是一种极具民间智慧的表现,以前那些吆喝说唱的小贩,都是很好的表演脱口秀人才。
另外现在还在沿用的招牌广告:有的店铺,取招牌名称就是一个广告,如“悦来”、“好又来”、“五香村”、“别具一格”等等。也有用地名人名做广告如:“成都味”、“北方味”、“湖南米粉”、“红桥猪儿粑”、“潘金莲小吃、“武大郎烧饼”、“夫妻面”、“姐妹面”等。引得消费者的好奇心,去试试。如同今日的泸州白糕,刘三姐肉丝面一般。
叫买广告:主要是沿街叫卖,如报童边走边叫:“冯玉祥将军到泸州!”“罗国熙当选国大代表!”“买正义报哩!”不但叫出报纸名称,更重要是叫出报上的大、要、新、奇内容。大指的是大声叫出当天最大的新闻,要是要大家关注的要闻,新是比较新鲜的事情,奇就是八卦奇谈怪论之文了。
有的卖啥叫啥如:“炒米糖开水!”“焦盐花生,又香又脆,安逸得很!”
各类广告,有雅有俗,雅的耐人寻味,俗的使人好笑,但其目的一致一一多售商品。
所以我认为凡是要多用心思,正如周星驰现实教导我们的要成功一字记之曰:心!
看了这么多,各位觉得有意思吗?喜欢传统文化,民俗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每天为大家更新哦。